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漢語

漢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語,指漢民族語言,又稱中文國文華文華語,屬於漢藏語系,屬分析語,有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一般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代標準漢語》,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在中國大陸漢語語言文字課本中稱為語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大陸之「普通話」、台灣之「國語」、地區之「華語」,在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的,亦有一些漢字的讀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來源請求]

漢語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正式語言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目前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來源請求]。在中國大陸臺灣,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

漢語從口語上來說其各分支相似性極低,可類比羅曼語族各語言。因此有不少西方語言學家據此將漢語視為一個語族。而從文字、使用者(漢族)、政治、文化的統一性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漢語是個語言。中國大陸和臺灣以現代標準漢語為通用語言。香港澳門粵語作為通用語言。境外華人多以粵語為通用語,亦以現代標準漢語、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漢語方言作為社區交際通用語言。

漢語作為以表意文字文字系統的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範,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範的語法。但是漢字在表音上面並不直接而確切。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漢字的讀音發生了巨大變化,並導致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漢語書面語言規範,減少了因為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白話文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上古漢語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白話文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漢語
中文
通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中華民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
使用人數 13億以上(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
排名 1 (如包括所有方言在內)
語言系屬分類 漢藏語系
漢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或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新加坡聯合國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
中華民國
國語推行委員會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任一:
zho 漢語 (一般)
cdo 閩東話
cjy 晉語
cmn 官話
cpx 莆仙片
czh 徽語
czo 閩中片
dng 東干話
gan 贛語
hak 客家話
hsn 湘語
mnp 閩北片
nan 閩南語
wuu 吳語
yue 粵語
och 上古漢語 (周朝)
ltc 中古漢語 (唐朝)

漢語的地域分支

方言與語言

漢語口語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當大的。從大的範圍上說,如北京話上海話廣州話等完全無法互通;從小的範圍上說,漢語(尤其在中國大陸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現一個縣有十數種不同口音的現象,即使在號稱「相對統一」的北方方言內部,亦因為地域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口音差異。但漢語又具有文字書面語)和使用者(漢族)的高度統一性,這與世界上的大多數語言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獨立語言與方言的區別劃定,除考慮語音上的通話度外,語音上的源流、語法詞彙書寫系統,甚至使用者的認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因此,關於漢語是單語還是多語合集的問題,基於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側重點,或者僅僅是基於不同的政治訴求,其回答可能會並不相同。目前中國大陸多數漢語使用者還是認為不同地域的漢語只是漢語不同的方言[來源請求]

總體而言:

  • 在語言學者中,中國大陸的學者較多地使用「方言」一詞指稱相互有差別的漢語1,而大陸以外的學者,部分人認為漢語內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則認為漢語內部可分解成多種獨立的語言;
  • 在操漢語的非語言學人士中,受到漢語詞彙、漢字以及中國大陸官方對主流學術觀點宣傳的影響,多數人都用「方言」來指稱相互有差別的漢語。這是一種非常籠統的稱呼,幾乎完全忽略語言距離的大小,甚至跟口音的概念相混淆。在中國以外,有不少語言學家主張將漢語視為一個包含一組親屬語言語族,這種觀點也得到中國國內部分學者的支持。

在一些語言學的中文2出版物中,確實存在「漢語語族」或「漢語族」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僅見於諸如介紹漢藏語系的 總概中,並沒有專門的論文來討論。事實上,儘管語言學界對漢藏語系的構成有爭論,但都同意將漢語定為漢藏語系之下的相當於「語族」的地位。雖然這種分類意 見得到絕大多數語言學家的贊同,但在具體細分上仍然存在尖銳的對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語和漢語語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別,漢語族只含一個語支即漢語支,漢 語支下只含一個語言即漢語;另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族下包含若干個語支,各語支下包含若干語種,各語種包含若干方言。

瑞典著名漢學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在其著作《中國音韻學研究》中將朝鮮語日本語越南語等其他語言稱作漢語的「域外方言」。這是作者在漢語研究的特殊條件下為貫徹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而採用的比擬性質的簡便說法,並不意味著作者當真認為這幾種語言也屬於漢語。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使用或接觸過這些語言的人也不會把這些語言當作漢語的方言,儘管這些語言當中存在大量漢語藉詞

漢語的分支

主條目:漢語方言

漢語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問題,在語言學界頗有爭議。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語只包括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認為漢語包括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湘語等語言。中國國內的學者多數支持前者,而中國以外尤其西方多數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支持後者。支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漢語不是一種單一的語言,而是一簇相互關聯的有親屬關係的不同語言。支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則將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湘語等列為漢語方言,例如趙元任認為標準語(普通話)是方言,閩語粵語等也是方言[1]。 然而實際上,習慣上所稱的「漢語方言」相互之間或與標準漢語之間無法互通,語言距離往往比歐洲同一語系之下的各種語言之間還要遠。例如一個只會西班牙語的 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語和另一位只會葡萄牙語的人勉強達成溝通,但一個只會粵語的人和一位只會閩語的人對談時,是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的。

中國國內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有時這些次方言區內的使用者也不 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的人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區別。例如,一個使用粵方言的香港人可能會感到與操臺山話的廣東人有很多共同點,雖然他們可能不能相 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或者西南方話地區,相隔幾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口頭交流,但某些地區語音和詞彙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山區,較小地理範圍內可能存在相互口語交流困難的方言。擧一個極端的例子,如福建某地,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自如口頭交流了。

汉语方言
漢語方言

需要指出的是,「官話方言」,過去曾經稱為「北方方言」,並不侷限於中國北方。相反,中國西南地區和江淮地區的南方方言也屬於官話方言。

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現在只剩下「-n,-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話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話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 吳語,或稱吳方言:在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使用。典型的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語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這種方言的對清濁輔音的區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但吳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模糊入聲。
  • 客家話,或稱客語: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畬族人中廣泛使用,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佔總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點是平聲,上聲不分陰陽,但入聲,去聲分陰陽。
  • 閩語,或稱閩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響。但是,根據現有的語音學研究,閩語的音系相當接近上古漢語的音系。
    • 閩南語(狹 義的,即閩台片閩南話)共有「-m,-n,-ng,-p,-t,-k,-ʔ」(貌似問號的國際音標是緊喉音。)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聲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山西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七種輔音韻尾。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較複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輕聲),漳州音、廈門音、同安音、臺灣音 通常有七個聲調(不含輕聲)。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語,閩(南)台片的閩南語內部較為一致。廣義 的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 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在廣東廣西的部分地區、香港澳門和 海外華人中被使用。粵方言是漢語中聲調最複雜的方言之一,有九個聲調(桂南勾漏片有十個聲調)。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粵語包含了p, 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語內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5%。但是粵語中沒有混合入聲,可以認為粵語中保留的古漢語成分要早 於吳語,但晚於閩語。
  • 湘語,或稱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濁聲母分類,可分為老湘新湘兩類,其中濁聲母已全部清化的新湘語相對接近西南官話。分別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佔總人口的5%。歷史上湖南湖北兩省受到北方文化的強烈影響,故湘語內部差異比較大。並且有多個時期古漢語語音特徵之重疊。
  • 贛語,或稱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贛方言在音繫上與客家方言十分接近,因此學術界有將贛客方言統一歸類的提議。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漢語聲調

漢語的聲調,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不斷的分化組合。在學術界,通常以「平上去入」四聲作為基本聲調分類。在平上去入四類的基礎上,加上陰,陽,上,下等形容詞作為清濁的標記。例如「陰入」,「陽入」,意為「清入聲」和「濁入聲」。其他以此類推。

漢語聲調的變化,是推斷古漢語語音的一個重要語音學證據。現存各方言中的聲調調類和調值,也是推斷此方言保留繼承了那一歷史時期的古漢語語音的最重要的語音學證據。

上古漢語的聲調,現在學術界比較傾向於王力的「促舒四調」一說,舒聲調有平聲,上聲,濁聲調為長入,短入。

隨後在兩漢時期,去聲大量從「濁上」這一聲調中轉化出來,被稱為「濁上變去」。

南北朝期間,漢語四聲穩定為「平上去入」四聲,但具體清濁調值則尚未研究清楚。此後,「平上去入」四聲作為漢語的標準四聲規範,一直沿用到時期。

入聲通常以-t,-p,-k,為輔音結尾。但在宋代,三種輔音結尾開始界限模糊,出現了混合入聲。隨後在元代,官話方言逐漸形成,入聲在華北等地的官話方言中消亡。但是同時期的南方方言和一些官話方言在南方地區的次級方言,仍然保留了入聲。

到了明清,入聲消亡的情形在北方地區進一步加劇,並且「平聲」逐漸出現了清濁之分,是為「陰平」和「陽平」。到了現代,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大陸地區「普通話」,臺灣地區「國語」,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語」。均沒有入聲。但是,這三種官方語言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仍然為四聲。但是,此「四聲」並非中古漢語「四聲」。

漢語各方言可從其聲調的類別和入聲的存在和消亡程度粗略的推斷出其保留了哪一時期的古漢語音韻結構。

其中,閩語-t,-p,-k,和模糊入聲都有,證明閩語歷史上受到不同時期漢語音韻的多次重疊覆蓋。粵語中只有-t,-p,-k,沒有混合入聲,但卻保留有極少見的「長入」「短入」之分。可認為是較多的保留了上古並中古漢語音韻,更側重於中古漢語。

吳語贛客語湘語都只有混合入聲,可粗略視為保留了中古漢語末期至入聲消亡之前的這一段時期的古漢語音韻。

「官話方言」絕大多數次級方言都沒有入聲,學術界基本認定「官話方言」形成於宋元之後。

漢語書面語

文言文白話文都是漢語的書面語。

白話文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白話文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語言的特點也不是純粹用時間作標準就可以劃分開的,比如人的一些筆記小說,以及後來的一些白話小說,跟現代漢語很相似,但同正式場合使用的文體不同。同樣的,就在白話文運動以後,一些官方文書和文藝作品仍然採用文言文文體,另一些作品則介於兩者之間。

漢字

主條目:漢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漢字的書寫也不盡相同,所以出現許多異體字,還有歷朝歷代規定一些避諱的漢字書寫(改字,缺筆等),但一般不影響閱讀。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異體字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大陸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香港澳門則一直使用傳統漢字(亦稱繁體中文)。

歷史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非表音文字,不能 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漢語

主條目: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紀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統一天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規範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重構上古漢語的工作開始於清朝的語言學家。西方的古漢語先鋒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漢字的形式和詩經的韻律。

中古漢語

主條目: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宋朝(公元7世紀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瞭解到。

近代漢語

主條目: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主條目:現代標準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語。

漢語語法

主條目:漢語語法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不同於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詞彙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複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

漢語存在用於表達時間的副詞(「昨天」、「以後」)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動作狀態的助詞。助詞也用來表達問句;問句的語序與陳述句的語序相同(主—謂— 賓結構),只使用末尾的語氣助詞,例如在普通話中的「嗎」,來表達疑問語氣。名詞的複數形式只在代詞及多音節(指人)名詞中出現。

因為沒有曲折變化,漢語與歐洲語言,如羅曼語族語言相比,語法看似簡單。然而,漢語語法中由詞序、助詞等所構成的句法複雜程度卻又大大地超過了以拉丁語為例的曲折性語言。

例如,漢語中存在「體」用於表達不同的時間發生的動作及其狀態(目前這種看法存在分歧)。如「了」或「過」常用於表示已經發生的動作,但二者存在差 別:第一個是與目前發生的事相關的,例如「我去了書店」,另一個卻只意味著一種經歷,並不與目前相關,例如「我去過書店」。漢語還有一套複雜的系統用於區 分方向、可能以及動作是否成功,例如「走」及「走上來」、「打」及「打碎」、「看」及「看不懂」、「找」及「找到」。最後,漢語的名詞與數詞連接時通常要 求有量詞。因此必須說「兩頭牛」而不是「兩牛」。其中的「頭」是一個量詞。在漢語中有大量的量詞,而且每一個都對應一定的名詞使用。

過去認為漢語方言間的語法區別不大,通過近二十年的工作,這個結論受到了挑戰[來源請求]。事實上,在文言語法上,各地方言基本無區別。在使用白話文之後,如果依照「普通話」,「國語」和華語所規定的以「北方白話文為語法規範」而書寫,各地方言語法也是高度統一的。但是如果嚴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話文」(即口語)來書寫的話,將導致相互難以溝通。

目前,將本地方言白話文(口語),而非北方方言白話文作為普遍書寫習慣的地區是香港和澳門。粵語白話文在這兩個地區有半官方的書寫地位。絕大部分香港居民和澳門居民在非正式書寫時,會使用粵語白話文,相當多媒體也會使用粵語白話文進行發行。

對其它語言的影響

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藉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

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古代,隨著佛教的傳入,梵文對漢語書面語的語法和詞彙產生較大影響,並推動了口語應用文體的發展;後來在民族融合的進程中,蒙古語滿語等相繼與漢語接觸,出現了不少詞語借用;近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和製漢語俄語英語詞彙大量傳入,語法也日漸受到英語等歐洲語言影響,形成了所謂歐化中文現象,這既部分適應了當代語言使用的需要,同時歷來也招致民間和學術界不少尖銳的批評。目下漢語仍不斷受到全球各種語言的複雜影響。

使用現狀

世界上大約有 1/5人 口以漢語為母語;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漢語不一定能互通。在歐美、日韓也有很多學習者。

相關條目

註釋

註解1使用「方言」一詞,是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慣例(事實上,大陸研究漢語內部差異的學科就叫「漢語方言學」),並不代表此詞的使用者一定贊同「方言論」。

註解2事實上,只有漢語才存在「語族」的說法,因此「漢語語族」的說法僅見於中文出版物。

  1. ^ 語言學家趙元任在1980年曾說:「在學術上講,標準語也是方言,普通所謂的方言也是方言,標準語也是方言的一種」。

外部鏈接

維基詞典上的詞義解釋:

參考文章

  • Hannas, William. C. 1997.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892X (paperback); ISBN 0824818423 (hardcover)
  • DeFrancis, John(德范克).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0686
聯合國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 漢語 | 英語 | 法語 | 俄語 | 西班牙語
來源:聯合國官方網頁


漢語
書面語:文言文 | 白話文現代通行規範:現代標準漢語(國語/普通話)
漢字繁體字 | 簡化字漢語拼讀系統漢語拼音 | 通用拼音
漢語方言斜體表示有爭議)
十大方言:官話 | 晉語 | 湘語 | 吳語 | 徽語 | 贛語 | 客家話 | 粵語 | 平話 | 閩語
其它: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儋州話 | 漢語方言列表
官話:東北 | 北京 | 膠遼 | 冀魯 | 中原 | 蘭銀 | 江淮 | 西南
閩語: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邵將 | 瓊文
漢語語言學
語音 | 語法 | 詞彙 | 古漢語 | 漢語史
傳統語文學音韻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文字 | 訓詁

沒有留言:

Firefox 網路瀏覽器好用!Ctrl + (瀏覽字體就可無限放大) Ctrl - (字體縮小)